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一位民间板胡艺人的逐梦之路

    信息发布者:张淑艳
    2018-08-08 10:48:53   转载

    1.jpg

    彭西社在兰州演奏板胡。

    弧弦摩擦,在颤动的旋律里,一曲清脆悠扬的乐曲弥散而去……在陕西家乡、在甘肃张掖、在兰州黄河之滨,板胡艺人彭西社走过了他的少年和中年时光,民间音乐深深扎根在他人生里。

    2014年,他带着多年的民乐梦想,受邀踏上了德国纽伦堡演奏之旅。

    今年55岁的彭西社,仍旧在民间乐曲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A、15岁入门,师父严教传帮带

    10月11日上午10时刚过,彭西社准时出现在兰州市西关什字一处秦腔剧社门口,将广告颜料放进一个杯子,准备书写当日的戏牌。

    “彭老师,最近不出国吗?”一位路过的市民笑眯眯地问彭西社。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彭西社已经有一周多时间没有出现了。而这段时间,他受邀赴银川,为一处文化广场启用连续演出了5天。

    熟知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更是一位有情调的民间乐人。有时候,并不只是看重钱,没钱也出演。戏迷郭芳全说,能够听到彭西社的板胡演奏是很有耳福的。

    彭西社是陕西蒲城人,秦地传统的民间音乐,从幼开始耳濡目染,加之伯伯、舅舅等长辈就是板胡艺人,在这家庭熏陶下,彭西社四岁就登台演出。而当地秦腔、皮影戏盛行,让他对板胡有了特殊感情。

    1977年,15岁的彭西社辍学后,经人介绍拜当地琴师郑特旺学习板胡。

    拜师后,他从起音、拉弦开始,经年累月,手指头上都磨出了老茧。

    “之后老茧退了,指头搭在弦上就火辣辣地疼。”至今,彭西社记忆犹新。

    郑特旺为了让徒弟身临其境地练习演奏,专门邀请来秦腔《三滴血》的原唱全巧民。全巧民已经是名家了,这让彭西社更是激动万分。在现场,先由老师伴奏一曲,然后由彭西社再现场伴奏。

    “名家”伴奏,彭西社很是紧张,不时出错,但老师郑特旺一个曲调一个曲调地分解后教他,彭西社再反复练习。

    1980年初春,彭西社为皮影戏《九连珠》伴奏,这是他第一次上台。当时在蒲城县尧山镇,七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听戏,树上、墙上都是人。“我当时和老师上台,看到黑压压的人群,顿时就紧张起来。”但老师投以鼓励的眼神,让彭西社逐渐进入角色。

    演出结束,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而彭西社也看到了老师的点头称赞。

    18岁的彭西社从此成了一名板胡伴奏者。当时每场收入是2.5元,一个月下来有25元的收入。“要知道当时父亲一个月才挣46.5元。”

    彭西社技艺不断增强,1982年,他进入当地富平县剧团成为一名真正的剧团板胡表演者。

    B、经商失败,办戏校教徒授业

    进入专业剧团,彭西社感觉有了压力,但学艺更勤。

    在演出前,他总是请教“老把式”,解决自己的演奏疑点。这期间彭西社不仅板胡拉得好,还学习了独门绝技“鼻子吹唢呐”。在一次近万人的庙会上,他绕场一圈专门表演了绝活“鼻子吹唢呐”赢得了观众好评。

    到了1983年底,两年多时间的演出,21岁的彭西社已成长为剧团里知名的板胡手。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甘肃的舅舅写信告诉他,张掖民乐县秦剧团招正式工。于是,彭西社征得家人同意,来到民乐县。当时与他一同面试的还有专业戏校毕业的学生。经过几轮考试,他顺利成为剧团正式员工。

    虽然后来因工资较低一度想回老家,但父亲鼓励,让他坚持继续板胡伴奏。

    由于表现突出,彭西社先后被调入张掖地区戏剧团、玉门市秦腔剧团。其间,彭西社结婚生子,有了圆满的家庭。

    1987年经商大潮席卷全国,彭西社经过考虑,拿着买断工龄的钱款,回到陕西老家创业。

    彭西社创业选择了他熟悉的柿饼。但由于缺乏经验,生意亏损了。最终,彭西社放弃经商,继续到一家剧团做板胡伴奏,当临时工。

    尽管身份变化了,但他仍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剧团,他领衔伴奏的《两亲家》等新剧目连获国家、省市大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逐渐风靡全国,传统戏曲演出受到影响。1991年,彭西社带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离开剧团,创办了渭南地区第一家个体戏校。彭西社与曾是秦腔演员的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

    但是戏校创办并不理想。1993年春节,由于连续两年的支出太大,戏校陷入困境。可就在当年春天,彭西社带领的团队参加当地戏曲比赛取得可喜成绩,报名学习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难关总算渐渐过去了。

    传统的教学,传统的表现方式,彭西社所教授学生受到社团好评,有的学生成为社团的主力,而彭西社也在当地声名远播。1996年,经人介绍彭西社成为陕西省艺术学校的专业代课老师,教授板胡等乐器的演奏。

    就在当年,他还受邀组织唢呐团队,参加了电影《开国大典》的拍摄。在板胡演奏艺术上,彭西社越走越远。

    C、探索《南戏北腔》,中国民乐走进德国纽伦堡

    只要谈起民间乐曲,彭西社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也是他多年来的长期积淀。

    2001年,兰州一家演艺公司邀请彭西社来兰加盟演出团队。由于待遇各方面满意,彭西社举家来到了兰州。

    当时,兰州的秦腔有一定的观众市场。彭西社在几次演出后,也看到了自己与其他演员的差距,继续练习唱腔、其他乐器,倾注学习作词谱曲等。

    此间,彭西社还加入甘肃省秦剧团,与任复兴等专业演员同台演出。同时,他开始总结自己,并向创作方面努力。

    有一天下午,从剧场演出回到家的彭西社,嘴里哼唱着秦腔《花亭会》的曲调,脑海中却闪出黄梅戏片段。他有点顿悟:何不把秦腔和黄梅戏结合一起,唱一个南北唱腔的曲子。于是,他脑海中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便推至于前。那天下午,他忘记了吃晚饭,将秦腔、黄梅戏杂糅,用笔记录下来,一曲由生角、旦角演唱的《南戏北腔》随即出炉……

    他自己唱生角,妻子演旦角。2014年初,西固区一家茶园邀请彭西社出演,演唱自己创作的新戏《南戏北腔》。演出结束,受到了观众的赞誉。

    2014年4月中旬,彭西社接到一位朋友电话,希望他能出国赴德国的纽伦堡市孔子学院,演出民间乐曲相关片段。

    “能将民间传统乐曲带出国!”让彭西社有些出乎意料。

    原来活动是应德国纽伦堡—埃尔朗根孔子学院邀请,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共同主办,要在纽伦堡最重要的文化节日之一“蓝色之夜”文化节展演,并与纽伦堡各界开展交流活动。

    2014年5月3日,彭西社与香港成龙、台湾龙飞飞等演艺界明星如约到达纽伦堡市开始了演出。而彭西社作为唯一的民间音乐家身份出席。其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孔子学院合作在日耳曼民族博物馆前广场搭建了中国文化展台,彭西社表演了板胡、唢呐等乐器独奏和秦腔唱段,赢得了观众热烈欢迎。“《秦月》、《敖包相会》、《拉手手》三首民曲,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彭西社回忆当时场景,深感快慰。

    那次回国后,彭西社开始了对民乐更深入的思考,他希望将魅力无穷的民间音乐挖掘得更广更深……

    /图 记者 董子彪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